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投稿 | 反馈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网站首页 > 学员服务 > 考前辅导 > 本科—政治 >2017年专升本政治考点总结

2017年专升本政治考点总结

时间:2017-09-22    点击: 次    发布者:佚名 - 小 + 大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点总结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邓三部分------------------1

第二部分: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样题(邓三部分)---------------------------(2)

第三部分:2011成人高考专升本真题(邓三部分)---------------------------(4)

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知识点讲解-----------------------   (5)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要求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具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特别强调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

五、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要求了解选择正确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掌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了解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

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九、 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要求
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及其格局,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要求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解“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理解并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部分: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样题(邓三部分

一、选择题

2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 D

A、替代关系 B、继承关系 C、发展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2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D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C、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D、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五大

2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

A、消灭剥削 B、阶级斗争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27、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 D

A、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B、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

C、国有经济为主体,非国有经济为补充

D、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补充

28、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 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29、我国的政体是( 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0、两个文明一起抓,关键是( C

A、抓物质文明 B、抓精神文明

C、两手都要硬 D、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

3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

A、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 B、资金短缺

C、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D、科技落后

3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 C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B、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3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但主要是发展对外( B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文化关系 D、科技关系

3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 A

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法制建设 D、民主政治建设

3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B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对敌人实行专政

三、简答题

45、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所以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发展生产力,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也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过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的内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标准是不断提高的。是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也是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论述题

46、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从阶段结构来看,人民民主专政更科学地表明我国的阶级状况。我国没有把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而是让他们作为人民的一员享有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同时,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不断扩大了领导阶级的内涵。

第二,从政党关系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政权组织形式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种组织形式,既适应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又适应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体。

第四,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在我国,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因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确切地表明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基础,明白地表示出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


第三部分:2010成人高考专升本真题(邓三部分

一、选择题

2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  B  )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2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D  )

A、发展科技 B、发展教育 C、发展民主 D、发展经济

2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  B  )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分红收入 D、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收入

29、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强化,迷行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 D  )

A、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B、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30、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C  )

A、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自发调节作用

B、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

C、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完全取消国家的计划调控

31、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  D   )

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C  )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集体主义 D、共产主义

33、我国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中,主体是发展(   B  )

A、对外政治关系B、对外经济关系C、对外文化关系D、对外军理关系

34、揭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领导人是(  D  )

A、叶剑英 B、廖承志 C、邓颖超 D、邓小平

35、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的是(  C   )

A、2002年党的十六大 B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C、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D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二、辨析题

4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答案要点

正确。(1)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2)同一种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实现形式。(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三、简答题

44、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克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还没从根本上摆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状态。初级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速这个阶段。

4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2)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部分人和地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能够把计划与市场的长处结合起来。

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

重要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⑴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在实践上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

b.在理论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一次飞跃,其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⑵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在实践上表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b.在理论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飞跃,其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c.第二次飞跃的第二个成果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形成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第二,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十二大(1982),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十二大(1982)~十三大(1987),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阶段:十三大(1987)~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92),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

十五大(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⑴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⑵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⑶十四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且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直接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党章。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3个完全一样)

理论基础完全一样:

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立场完全一样:

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

根本任务完全一样

都是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创新。

▲(2)、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①它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③它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并由此制定出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

④它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邓小平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其二表现在这一理论基本内容完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A、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新水平: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新判断: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新体系: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知识点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改革开放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国情与党情的一系列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科学内涵: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怎样贯彻(精神实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②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型 ③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具有完全一样的理论基础,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具有完全一样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具有共同的价值趋向,都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从实际出发,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不断的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建设目标和历史任务作出了新概括,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检验标准,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知识点3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领导我们党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相互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前提;

实事求是是目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3、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指:

a.“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的确立依据: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

4“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

a.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b.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有机地统一;

c.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尊重生产力标准是从实际出发,提高人民生活是从人民利益出发

d.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真理标准:符合生产力就是对的

价值标准: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与时俱进”是什么?

“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a.“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b.“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集中起来就是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c.“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不断的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

2、“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3、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指,马克思主义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由此出发,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采取的态度是:

①坚持基本原理;反对教条主义;③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不断指导我们的新的实践。

4、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创新,而理论的创新又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知识点4: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江泽民的理论贡献:

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邓小平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是什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均在摸索之中”。

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其理论依据是: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遇到的普谝问题;

这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歧和困惑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的;

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内容

突出了生产力首要的基础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重要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清除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只讲具体模式而不讲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改革的目的:解放生产力

改革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怎样理解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论依据)

这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红线来贯穿的。

这个命题把发展与执政兴国联系起来,揭示了发展与党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表明了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就是发展。

所谓“第一要务”,说明在党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Ⅱ.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呢?(客观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强大,要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使命。在新世纪,我们党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祖国统一),离不开发展。

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必由之路。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4)现实依据 (5) 历史依据

知识点5: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级,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两层涵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等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党的十三大报告作过一个概括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从九个方面作了论述,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原来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现实的国情来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还不完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它的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是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是防左反右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我们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正确理解,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指南。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1.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从根本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和根本方向,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意志,在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它已经写进了我国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

3.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具有了非对抗性的特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应与部分不适应的矛盾。

③我们可以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娜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再出现矛盾,再通过改革加以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又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保证。稳定压倒一切。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稳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 (分清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区别)

经济纲领的基本目标与经济纲领的基本政策:

经济纲领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经济纲领的基本政策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与政治纲领的基本政策:

政治纲领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政治纲领的基本政策

a.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文化纲领的基本目标与文化纲领的基本政策:

文化纲领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政治纲领的基本政策:

a.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c.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知识点6: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执政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各项工作都要把努力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使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于、满足于人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国民(2)其次,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创造成果的享有者,继承和弘扬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形成“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共识。(4)就是要相互处理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相互关系,使之促进、相辅。

注意区别: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2)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注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1)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2)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着物质基础,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得以不断深化和加速。(3)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3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科学判断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2004年温家宝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意义

(四)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历史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

二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很不平衡。

三是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落后,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农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邓小平提出,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第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七)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第二,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第三,有利于公平竞争;第四,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八)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加快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速度低了不行,那样经济上不去,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经济落后,不仅国内政局难以稳定,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难以发挥作用。在经济发展中,速度和效益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同时又要以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讲求效益,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才有后劲。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身就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探索。

2.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新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3.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四)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第二,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四,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怎样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是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经济增长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二是把实施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

四是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

五是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难学生实行教助制度,把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结合起来

(五)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队级的一部分”,江泽民先后提出“科教兴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对工作的人才的理论依据。

所谓“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战略思想,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基本战略和根本举措,依靠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国家繁荣富强。

★(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观主要有三个原则:(1)公平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就我国的具体实践来说: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第三,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第四,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五,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第六,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知识点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有: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这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宏观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是:

其一,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其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

其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经济制度,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五,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发展壮大公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建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决定了在分配上的分配制度。

(二)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农村专业户,个体户)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私有企业、三资企业)

资产收益 35形式相同,公有制企业和个体户)

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知识产权)

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这是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指导思想。

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在其他分配方式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挂钩。

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拉开差距的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合理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效率优先,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兼顾公平,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基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别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政策)

(四)整顿收入分配问题的几项政策。

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严厉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不断多大中等收入者

知识点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从阶级结构看,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

第二,从政权组织形式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从政党关系看,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二)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第一,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第二,在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也不可能杜绝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产生,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是搞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第三,国际敌动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搞“西化”、“分化”阴谋,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领土完整,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四)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治协商制度的两大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坚持党的领导

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的管理;

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的平等地位。

(五)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主是什么?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但首先是国体,民主体现阶级的本质。

民主是目的又是手段,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首先是目的。

1979年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单项选择:

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靠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知识点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一,精神文明是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决定的。法律与道德在调整范围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

第三,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四有公民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最根本的是什么

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的文化,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相联系,从根本上反映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先进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论是文化的核心,所以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执行四大文化方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推进健康有利文化;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引导和改造落后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⑴“二为方针;

双百”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针;

重在建设的方针。

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要正确理解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到:

1)、在经济上,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2、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3)、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4)、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探索人类全新的发展模式。

知识点10: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的完全统一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

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台湾问题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一国两制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确认。

“一国两制的内涵: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核心和根本前提)

两种制度长期不变;

台湾、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高度自治,享有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司法权――包括终审不到北京;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纲领:八项主张

1995年,江泽民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的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根本基础


什么叫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6大报告的新三句)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香港、澳门的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殖民侵略的百年国耻。

标志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获得了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标志着香港、澳门同胞从此成为这两块祖国土地上的真正主人,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

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

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

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当家作主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三通”是什么?

积极推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

台湾的主流民意: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

怎样理解“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以及针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中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武力。

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

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

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知识点11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时代主题的主要依据:

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

人民普遍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是各国人民关心的中心问题;

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重大特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争取和平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八十年代以后,邓小平对中国外交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赋予独立自主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邓小平不结盟政策的内容是:

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根据一切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决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

不屈从于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美国霸权主义的新表现的主要表现

在国际政治格局上,由两极争霸变为一极称霸,单极霸权,单边外交,更加霸道,连其欧洲盟国都难以忍受;

在理论上,美国的新霸权主义鼓吹其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以全面推行西方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强调其霸权主义所具有的道德基础与合法依据;

在实质上,日益露骨地侵犯别国主权,主要是富国、强国、大国欺负穷国、弱国、小国;

在形式上,美国新霸权主义重视运用外交手段、经济制裁、军事干预等多种形式。

△军事干预不再以武力征服占领土地为目标,甚至忌讳“占领’的提法,而是通过军事干预来惩罚以至强制改造那些违反美国霸权秩序和西方人权主张的国家,并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美国自身在政治经济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霸权利益,永葆美国领导整个世界。

怎样理解中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

维护和平是目的,反对霸权主义是手段。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更重要、更基本,是我国外交宗旨的侧重点。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不是僵硬地反对某个国家,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既反对大国霸权主义,也反对地区霸权主义,既反对旧霸权主义,也反对新霸权主义,同时庄重承诺、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

邓小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不怕霸权主义的制裁,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允许任何人干涉中国内政;

是团结各国人民,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任何国家干涉别国内政;

是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霸权主义凭借强大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有效地遏制霸权主义。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

第一个角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第二个角度:

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核心的概念――平等)

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

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第三个角度

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应相互促进,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总结:

中国政府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知识点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五大基本阶层: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战士

怎样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发生的新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入进行,相当一部分国企职工下岗,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并不影响而是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整体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职工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国家的主人。

a.在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广大职工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

b.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职工政治上仍然是国家的主人,

c.共产党领导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广大职工依法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主要创作者和物质承担者,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工人阶级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并且突出的表现为,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工人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但突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性、先进性,而且突出了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六大新阶层是指:

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六大新阶层的共同特征:既不同于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相联系的国营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不同于党政机关干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

新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客观依据是:

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

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出来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起来的行列。

新阶层属于劳动者。

一方面,新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主要从事科技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的重要形式和重大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新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创造社会主义财富,特别是以资本要素参与财富创造同时又进行科技、经济管理等复杂劳动。

要看到:人们政治上的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不能简单地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标准,而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入党问题:凡是符合入党标准的,任何阶层先进分子都可以入党,我们党既要求他们从组织上入党,也要求其从思想上入党,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确保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①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强调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绝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也不是说我们党不能代表其他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方面,中国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利益与其他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我们党只有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才能更好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我们党从来就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先锋队。

“两个先锋队”本质上完全一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a.一方面,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是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要前提;

b.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只有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得到充分体现。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①我们党发生的两大历史性转变: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全国建设的党。

随着两大历史性变化,在党的建设方面就提出了两大历史性课题。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着重点),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党的建设的三大目标)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目的

在世界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十六大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

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努力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相互关系。

如果作为分析题得加上:从党的性质角度讲诉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相互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先锋队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影响力;

党的阶级基础越牢固,群众基础才能越广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党的先进性,必须实现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泛代表性,积极拓展社会基础。这是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性决策,它充分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结构发生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扎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他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先进性。

上一篇:2017年专升本政治 考试大纲

下一篇:2017年专升本政治 选择题必背280

Copyright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世纪海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268号-1  |   QQ:970090005  |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旗汛口三山大厦北楼21层01至04室  |  电话:0591-87722630  |  
Copyright © 2024 天人系列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fjhxjy.com使用 Powered by 55TR.COM